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网
计算机 JAVA 电子信息 单片机 机械机电 模具 土木工程 建筑结构 论文
热门搜索词:网络 ASP.NET 汽车 电气 数控 PLC

数控直流电源毕业设计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1.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2.资料以网页介绍的为准,下载后不会有水印.资料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资料介绍:

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一、    目的及意义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电源技术尤其是数控电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服务于各行各业。电力电子技术是电能的最佳应用技术之一。当今电源技术融合了电气、电子、系统集成、控制理论、材料等诸多学科领域。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电力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控电源在电子装置中的普遍使用,普通电源在工作时产生的误差,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精确度。电源在使用时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世界各国纷纷对电源产品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产品精度标准。只有满足产品标准,才能够进入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才能获得进出的通行证。数控电源是从80年代才真正的发展起来的,期间系统的电力电子理论开始建立。这些理论为其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数控电源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产品存在数控程度达不到要求、分辨率不高、功率密度比较低、可靠性较差的缺点。因此数控电源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针对上述缺点不断加以改善。单片机技术及电压转换模块的出现为精确数控电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的变换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专用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件的研制应用,到90年代,己出现了数控精度达到0.05V的数控电源,功率密度达到每立方英寸50W的数控电源。从组成上,数控电源可分成器件、主电路与控制等三部分。目前在电力电子器件方面,几乎都为旋纽开关调节电压,调节精度不高,而且经常跳变,使用麻烦

[资料来源:THINK58.com]

数字化智能电源模块是针对传统智能电源模块的不足提出的,数字化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人为参与的环节数,有效地解决电源模块中诸如可靠性、智能化和产品一致性等工程问题,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可维护性。

[版权所有:http://think58.com]

电源采用数字控制,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1)易于采用先进的控制方法和智能控制策略,使电源模块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性能更完美。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2)控制灵活,系统升级方便,甚至可以在线修改控制算法,而不必改动硬件线路。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3)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提高,易于标准化,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或不同型号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控制板,而只是对控制软件做一些调整即可。 [来源:http://think58.com]

4)系统维护方便,一旦出现故障,可以很方便地通过RS232接口或RS485接口或USB接口进行调试,故障查询,历史记录查询,故障诊断,软件修复,甚至控制参数的在线修改、调试;也可以通过MODEM远程操作。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5)系统的一致性好,成本低,生产制造方便。由于控制软件不像模拟器件那样存在差异,所以,其一致性很好。由于采用软件控制,控制板的体积将大大减小,生产成本下降。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6)易组成高可靠性的多模块逆变电源并联运行系统。为了得到高性能的并联运行逆变电源系统,每个并联运行的逆变电源单元模块都采用全数字化控制,易于在模块之间更好地进行均流控制和通讯或者在模块中实现复杂的均流控制算法(不需要通讯),从而实现高可靠性、高冗余度的逆变电源并联运行系统。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控制无疑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所给人带来的方便也是不可否定的,其中数控制直流稳压电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子,但人们对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为现代人工作、科研,生活、提供更好的,更方便的设施就需要从数字电子技术入手,一切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来源:http://think58.com]

本文所介绍的简易直流稳压电源计与传统的稳压电源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电压稳定度高的特点,其检测电压大小采用数字显示,主要用于要求电源精度比较高的设备,或科研实验电源使用,并且此设计,没有用到单片机,只用到了数字技术中的可逆计数器,D/A 转换器,译码显示等电路,具有控制精度高,制作比较容易等优点。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二、总体方案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采用51系列单片机作为整机的控制单元,通过改变输入数字量来改变检测电压值,从而使检测功率管的基极电压发生变化,间接地改变检测电压的大小。为了能够使系统具备检测实际检测电压值的大小,可以经过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间接用单片机实时对电压进行采样,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及显示。采用软件方法来解决数据的预置以及电流的步进控制,使系统硬件更加简洁,各类功能易于实现本系统以直流电源为核心,利用51系列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键盘来设置直流电源的检测电流,设置步进等级可达0.1V,并可由数码管显示实际检测电压值和电压设定值。利用单片机程控检测数字信号,经过D/A转换器(DA0832)检测模拟量,再经过运算放大器隔离放大,控制检测功率管的基极,随着功率管基极电电流的变化而检测不同的电压。单片机系统还兼顾对恒压源进行实时监控,检测电压经过电流/电压转变后,通过A/D转换芯片,实时把模拟量转化为数据量,经单片机分析处理, 通过数据形式的反馈环节,使电压更加稳定,构成稳定的压控电压源。 [资料来源:THINK58.com]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www.THINK58.com]

本文详细介绍了直流电源的单片机监视系统的发展现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各个领域,本文将介绍一种简易智能充电器设计,同时分析了数字技术和模拟技术相互转换的概念。同时也详尽的介绍了此次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件单片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及设备总体结构,其中包括MCS-51的发展历程,选型依据。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MCS-51的直流电源的单片机监视系统,介绍了所选用的8031、8255等单片机。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四参考文献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1] 刘德营,张志霞,李志伟.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54,90~121

[来源:http://think58.com]

[2] 潘新民,王燕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1~99,360~364 [来源:http://think58.com]

[3] 宋浩,田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39,134~179 [来源:http://think58.com]

[4] 薛栋梁.MCS-51/151/2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一).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11~112,125~126 [来源:http://think58.com]

[5] 薛栋梁.MCS-51/151/2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5,254~261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6] 赵继文,何玉彬.传感器与应用电路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4~63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7] 方佩敏.新编传感器原理•应用•电路详解.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112~117,132~136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8]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97~104,149~156 [资料来源:THINK58.com]

[9] 姜德谭,范茂军等.新编电子电路大全.北京:计量出版社.1985. 90~121

[来源:http://think58.com]

[10] 丁元杰.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0~77

[资料来源:http://www.THINK58.com]

[11]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⑤.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10 [来源:http://think58.com]

[12] 李广第.单片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9.90~148 [来源:http://www.think58.com]

[13] Adel S.Sedra and Kenneth.Smith:Microelectronic Circuits,4r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98.20~58 [资料来源:THINK58.com]

[14] Adel S.Sedra and Kenneth.Smith:Microelectronic Circuits,4r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98.31~98

[版权所有:http://think58.com]

[15] P.R.Gray and R.G.Meyer,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3rd Edition,John Wiley&Sons,New York,1993. 97~104

[资料来源:THINK58.com]

 

[来源:http://think58.com]

 

[资料来源:THINK58.com]

  [资料来源:http://think58.com]

[资料来源:THINK58.com]

[资料来源:THINK58.com]

[来源:http://www.think58.com]